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视频会,会议的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总结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总体情况,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鉴定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进一步明确鉴定工作的方向、任务和要求,推动职业技能鉴定事业实现新发展。刚才,部能力建设司刘丹同志介绍了当前鉴定工作有关政策情况,部鉴定中心张亚男同志介绍了近期鉴定工作情况,地方、行业、企业几位同志介绍了经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职业技能鉴定事业成就显着,对于促进就业和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鉴定工作蓬勃发展,成绩斐然。1994年,以劳动法的出台为契机,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应运而生,并正式启动了鉴定社会化管理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推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的需要,适应了市场就业机制和企业生产经营的要求,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考评体系和制度,构筑就业能力标准和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同时引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方向。鉴定工作从一开始就定位为面向广大劳动者和企业的公益性事业,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提高企业效益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基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地位已经得以确立并日趋巩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已成为劳动者技能水平评价的重要手段。
1996年我国正式建立鉴定统计制度时,当年仅有268万人参加鉴定,到2009年,参加鉴定的总人数已达1492万,预计今年仍在1500万左右。目前,全国通过鉴定获取证书的累计总量约为一亿一千万人次。如果把军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鉴定工作包括进来,人数就会更多。从年鉴定200多万到现在1500万,不仅是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加,更反映出广大劳动者和企业对鉴定工作的广泛认同,意味着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人力资源市场通行证的作用得以真正发挥,这是我们十多年努力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
近几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2003年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后,我们先后施行了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和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并在经济发达的东部七省市实施了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培训工程。这一系列举措,有效地推动了高技能人才的队伍建设工作。2003年全年新增技师、高级技师仅为7.6万人,2009年已达41.8万人,增加了5倍。
十多年来,鉴定工作越来越成为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重要杠杆。鉴定工作是对技能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知识水平的考核评定,是职业培训的“牛鼻子”,抓好鉴定工作,有利于提高广大劳动者技能水平和素质。宏大的鉴定规模体现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能够有效地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对于促进就业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这一巨大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国职业技能鉴定战线上所有同志扎实工作奋发进取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所有为鉴定事业做出贡献的同志致以崇高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二)完善的鉴定工作体系为职业技能鉴定事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十多年来,经过长期工作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建成了包括行政法规和行政管理、技术标准和技术支持、组织实施、质量保证和证书核发等四大系统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
一是建成了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先后出台的《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和《就业促进法》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1990年颁布的《工人考核条例》是建国以来第一部由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工人考核的行政法规,以后制定的《职业技能鉴定规定》《职业资格证书规定》《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等很多规章制度,都为职业技能鉴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规制度保障。
二是建成了完整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支持系统。1999年,历时4年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编纂工作,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按职业对广大从业人群进行科学地分类。2000年,在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标准制定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基础上,完成了《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的研究工作,确立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职业标准新模式。科学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模式,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大发展奠定了两大基石。与此同时,我们紧紧抓住鉴定命题技术、考评技术、质量控制技术的健全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技术支持体系。目前,已经开发完成了930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标准和近400个职业(工种)的题库,国家题库运行管理网络已实现省级地区全覆盖,并在20个行业和147个地市建立了分库。
三是建成了完善的鉴定组织体系,形成了强大的工作队伍。为配合行政管理机构,做好鉴定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十几年来,从部里到地方各级、各行业部门都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并依托院校、企业建立鉴定所站。目前,已有近10000个鉴定所站,23万名考评人员和14000名质量督导人员,此外还有大批专家服务于我们鉴定工作,成为我们做好鉴定工作的专业化队伍和有生力量。
四是适时完善鉴定模式,初步建立了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随着鉴定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人群需求的不断增多,单一的鉴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为此,我们总结各地实践,探索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即以社会化鉴定为主,同时探索企业内评价、院校资格认证等新的评价模式,并面向农民工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有效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鉴定要求。
(三)强化鉴定质量管理,保障了职业技能鉴定事业健康发展。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备从事职业岗位资格的凭证,只有保证鉴定工作的质量,证书才有含金量,证书的公信力才能得以维护,证书对就业、培训乃至社会价值观才会发挥积极影响。1997年,在兰州召开的全国鉴定工作会上,我们就提出要在整个鉴定系统树立“质量第一”观念,强调质量是鉴定工作的生命线。确立了统一鉴定所站条件、统一考评人员资格、统一命题管理、统一考务管理和统一证书核发的“五统一”原则,这一原则对于保障鉴定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为抓好质量工作,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质量监督、检查和指导机制,十多年来,针对各个时期鉴定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先后开展了三次质量大检查,并施行了一系列提高鉴定质量的新举措,如:针对鉴定所站的“红黑榜”制度;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整个鉴定系统内签订质量责任书;对职业技能鉴定相关案件及时处理和通报。为了提高证书管理水平,我们已经完成了职业资格证书信息查询系统全国联网工作,现在已经实现了4860万条证书信息数据上网,随着这套系统的普遍应用,一些虚假证书将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我们还积极做好全国统一鉴定工作,树立鉴定品牌,以此引领和带动鉴定工作的规范化。实施这些措施,不仅有效地扼制了鉴定工作中“假、乱、低” 问题的蔓延,并且对治理考试太乱、证书太滥现象也产生积极作用。去年在沈阳召开的全国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质量建设技术交流会上,我们明确提出,鉴定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扩大规模、注重质量转到质量第一、兼顾规模;由治理假乱低问题的应急治标措施转到标本兼治,构建质量建设长效机制;由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转到明确不营利的公共服务性质,更加突出社会效益第一。那次会议进一步提高了全系统对质量工作的认识,经过大家一年多的努力,工作上有很大改善,构建鉴定质量建设长效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回顾这些年来,正是因为我们鉴定工作一直牢固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不动摇,从而才保证鉴定工作越来越规范,保障了鉴定事业做强做大,推进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认真研究新形势、新问题,明确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新任务、新方向
(一)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工作,对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根本性转变,这不仅对劳动者就业带来巨大挑战,并且对广大劳动者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大批涌入人力资源市场,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交汇在一起,使得就业问题的解决面临非常复杂的局面,一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新兴产业中扩大就业,并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新的失业问题,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广大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就业由单纯地扩大就业向扩大就业与素质就业并重转变,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
(二)贯彻落实全国人才会精神,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做好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今年5月份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思考和对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选择。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这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完成。
这次全国人才工作会就人才工作的概念、目标、策略、方针及人才的培养、评价、使用、待遇等提出很多全新的理念: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优先人才资源投入和开发;抓住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行高端带动;人人都可以成才;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和锻炼人才;重视青年人才培养;重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等等。不久前,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在致辞中进一步强调,我国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大力提升劳动者素质和能力,促进充分就业。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和领会上述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在实际工作中很好运用。通过鉴定工作建立评价机制,促进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
(三)要深入研究当前鉴定工作本身存在和所遇到的问题。回顾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十几年发展进程,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鉴定工作与就业形势任务,与产业升级、企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一些地区,一些鉴定机构或培训机构,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超范围鉴定、跨地区鉴定、乱收费,甚至搞虚假鉴定、降低标准鉴定仍屡禁不止。又如,由于制度、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属地管理与行业管理未能形成有效协作,评价工作与培养、使用、激励等环节未能形成联动机制,职业资格所涉职业(工种)没有分层分类管理,评价手段单一不能适应职业的多样性,考培不分,等等,也影响鉴定工作发展。再如,鉴定技术指导和服务水平的亟待提升,质量管理的持之以恒,质量失控、证出多门和证书混乱问题仍时时产生,等等。以上这些问题有的是体制内的,有的是体制外的,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从做好对外清理、内部规范工作两方面着手,予以认真解决。
三、明确方向,强化质量,突出重点,推动职业技能鉴定事业实现新发展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总体要求,我们确定“十二五”鉴定工作总的指导方针为:“公益为旨、服务为本、质量优先、制度保障、高端带动、技术支撑”。结合完成《人才规划纲要》中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劳动者就业和企业发展要求,建立健全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科学化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十二五”期间,实现为7500万人次提供鉴定服务,新增6000万持证人数,年均为1500万人次提供鉴定服务,每年新增1200万持证人数。其中,新增225万技师、高级技师和800万高技能人才,每年新增技师、高级技师45万人(10万名高级技师、35万名技师),新增115万名高级工。工作上要在重点项目上有所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鉴定工作,“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建成技能人才多元评价立交桥,打造10个全国统一鉴定品牌职业,打造100个精品国家题库,抓好100个国有支柱型企业评价工作,建成1000个国家级示范鉴定所站,培养10000名国家级优秀考评人员。
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坚持社会公益性方向不动摇,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相关法规制度。鉴定是服务于广大劳动者和企业的公益性事业,公益不营利这个大原则不能丢,否则鉴定工作就难以做到公正、公平。要实现公益性,我们就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一方面增加鉴定机构运行经费,一方面进一步扩大鉴定补贴对象范围。证书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被企业认可,扎根于企业,鉴定工作就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1990年颁布的《工人考核条例》和籍此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是职业技能鉴定的依据。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补充完善。有些问题,还要在制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中予以解决。我们也要借新条例出台之机,对传统体制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完善鉴定相关制度,建立更加有利于技能人才培养且更加科学、更加公正公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要充分发挥新部资源整合优势,综合运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有关政策,为开创鉴定工作新局面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坚持质量第一,完善鉴定质量长效机制。质量是鉴定工作的生命线,在鉴定工作的总体摆布上,必须置于优先的位置。过去鉴定规模小,我们强调要做大要发展,现在规模大了,一定要强调质量。要辩证地看待做大和做强之间的关系,做大是量变,做强则是在量变基础上质的飞跃。只要真的做强了,提高了社会认可度,就肯定能实现量的进一步扩张
强化鉴定质量不能就质量谈质量,而要从职业分类、职业标准、教材开发、命题建设、鉴定机构、考评人员、考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全面加以把握。在做好日常质量督察工作同时,重点抓好鉴定机构和考评人员两个环节。在鉴定机构管理上,要构建机构分类评估体系,从组织管理、岗位设置、人员配备、鉴定过程控制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规范鉴定机构行为。下一步,要对鉴定所站推行评估定级,严格限制不同等级所站的鉴定等级水平。从明年起,要对全国鉴定所站进行全面质量检查,按标准确定合格所站,并从中选择一些优秀所站评为国家级示范性所站,而对那些低水准的所站则要限期整改,不合格所站要坚决取缔。与此同时,对考评人员资格进行严格审核和认证,完善考评人员工作守则和管理办法,强化准入和退出机制,逐步建立起责权明晰、奖惩分明、动态管理的考评人员管理体系。做好考评人员培养工作,打造星级考评员。“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在鉴定所站和考评人员管理两个点上实现突破,打造1000个国家级示范性鉴定所站,培养10000名国家级优秀考评人员。对于当前鉴定工作所遇到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症结之所在,看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别轻重缓急,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对培训机构要加强管理,对鉴定工作相关技术支持单位要严格规范,坚决杜绝考培不分现象,严厉打击行业不正之风。要将全国联网证书查询系统建设作为鉴定质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加快证书数据整理进度,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全覆盖。进一步规范证书核发工作。要建立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监控安全隐患,防范重大事件发生。
(三)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和改革,推动鉴定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一是要总结推广东部工程成功的经验和做法。5年来,东部工程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现了新突破,并提出高端带动、终身培训、素质就业等新理念,这些新理念、新方法、新经验,我们要认真进行总结,积极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二是拓宽工作领域。鉴定工作必须围绕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来确定工作方向,国家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侧重发展节能、生物、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及时跟进,积极推进这些领域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工作,尤其要重视“绿色”职业有关从业人员鉴定服务工作,为这些领域的发展准备好充足的技能人才。
三是积极开展研究,做好宣传。要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工作任务,实现新时期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新的理论和技术在鉴定实际工作中应用研究,以提高鉴定工作科学性。同时,要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为鉴定工作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坚持高端带动,抓好重点项目,全面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一是要抓好企业技能评价项目。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也是使用的载体,劳动者的能力和水平归根结底要通过企业的生产实践来检验,因此说,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工作的主阵地。在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中,要重点考察企业职工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同时兼顾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考核方式要贴近生产、方便职工,要推行结合工作成果开展业绩评定、通过生产现场进行能力考核的模式,重点评价其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十二五”期间,我部要重点抓好有关国计民生的100个国有支柱型企业内评价工作,各地各行业可选择一些国有的骨干支柱企业扩大试点,指导其对技术工人普遍进行一次技能评价。
在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上要转变观念,创新突破。中央文件中提出的“四不唯”,即不唯年龄、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比例,已经为我们确立了人才评价大的原则,在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上也要不拘一格。对于那些技能精湛,能够解决生产中高难度技术问题,或有绝招、绝技并取得显着实际效益的劳动者,要允许其破格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对于在职业技能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技能人才,要按规定直接晋升和优先组织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
二是要抓好院校资格认证项目。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难以形成规模,学校又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实操技能,只有校企合作,才能做到既有规模又有实效。我们要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并为其做好鉴定服务工作。院校学生占参加鉴定人数的比例很高,有的地方超过50%,我们一定要做好院校学生的鉴定服务工作。要积极推动院校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三是要抓好社会化鉴定项目。社会化鉴定依然是鉴定的主体,要鼓励企业职工和广大院校学生积极参加鉴定。对于符合条件的后备高技能人才,对于在岗工作多年并具有相应技能水平的骨干职工,要及时组织鉴定。对失业人员和劳动预备制学习的人员要积极做好鉴定服务工作,对于符合鉴定补贴政策的人员要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四是要抓好鉴定资源基础开发项目。要把《职业分类大典》的修订列为重点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国职业分类的科学化水平;积极做好职业标准和教材的开发工作,积极做好国家题库管理网络建设工作,对于没有职业标准和题库的职业(工种)要抓紧组织开发,对于鉴定人数多的职业要将其题库打造成精品。“十二五”期间,完成《职业分类大典的》的修订工作,打造100个精品国家题库。要大力推行鉴定信息化建设,在鉴定管理中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鉴定工作效率。
五是要抓好农民工鉴定考核项目。在我国,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一支重要力量,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是一项重要工作。新生代农民工具备基本文化素质,要积极开发一批适合农民工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做好考核规范和相应培训教材的开发工作。
同志们,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前两天,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了我部联合7部委起草的“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稿”,将以国务院文件下发,这对指导推动我们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也是一个新的促进。我们要以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规划纲要》及国务院加强职业培训文件为契机,继往开来,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再创佳绩,为打造一支支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做出更大贡献!